2012.11.09
甘愿困在五夫
浏览次数 : 868
字号调整
"如果瑞雪来的早,11月,中原的家乡很可能已经银装素裹,然而祖国的东南沿海福建,却依然天高云淡,稻米金黄,茶山叠翠,一派秋日景况。

    一个临时的决定,我来到了始于晋代中期,距今1700余年的五夫。又因五夫最晚一班返城的汽车是下午四点,就这样因缘际会,我被搁浅在这座远离市区50公里的闽北小镇。既来之,则安之。看来我必须加深跟这座盛产莲子、同时又是朱熹14岁遵父遗命、师事刘子翚等人,随母定居了五十余年的“千古一镇”之缘份了。

    朱熹(1130—1200年),南宋诗人、哲学家、教育家,是继孔子之后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。“己所不欲,不施于人”;“三省其身,有则改之,无则加勉”;“等闲识得东风面,万紫千红总是春”……脑海里盘旋着这些流传千古的理学、诗词,踏着理学泰斗、文学巨匠的足迹,感受着这座深山古镇的安静祥和。

    “半亩方塘一鉴天,天光云影共徘徊,为渠哪得清如许,为有源头活水来”是1196年,为避权臣之祸,朱熹在南城县上塘蛤蟆窝村讲学时写下的著名诗句。如今,朱子故居前,供后人缅怀伟人旧迹的半亩方塘早已旧砖青苔、岁月斑驳,然朱熹当年亲手种植下的那棵香樟,历经870年仍古木苍藤郁郁葱葱。故居的四周峰峦叠叠,草树萋萋;流水潺潺,行云片片。坐在香樟树下,落日余辉,感觉古镇的傍晚,节奏慢的好像时光被静止下来,然而同一个地方,朱熹当年在这里曾写下《劝学》:“少年易老学难成,一寸光阴不可轻,未觉莲塘春草梦,阶前梧叶已秋声”。

    在朱子故居,悬挂有一幅后人所作的书画作品。图的内容是女儿跪在朱熹面前,配诗云:“葱汤麦饭两相宜,葱补丹田麦疗饥。莫谓此中滋味薄,前村还有未饮时。”这里面其实隐藏一段动人的故事:相传朱熹任秘阁修撰时,一次去看他女儿和女婿,不巧女婿沈蔡外出去了,便被女儿留住吃饭。女儿女婿家贫拿不出好的饭菜招待,进餐时,女儿望着桌上的葱汤麦饭,眼噙愧泪。女儿的心思,朱熹早就看出来了,便神情肃然地说:“俭朴度日,是IOS/安卓通用版/手机APP下载的好家风。”饭后,他即兴题了这首诗留给女婿。沈蔡归来,备受感动,即把该诗贴在墙壁上,当作座右铭。

    一条鹅卵石铺就的“朱子巷”,隐藏在这座小镇的中央。两边是高高的土墙,中间是窄窄的石路,小巷的尽头有对面屋顶的浓浓黛瓦,头顶是天空湛蓝、云影绰绰。当年朱熹经常负箧前去向岳父兼师长的刘勉之求教,或去相距不远的籍溪之畔,向一代名儒胡安国之子胡宪受道。每次外出时都要经过这条300余米的小巷,累计达数万次之多。后人为怀念这位大儒,将这条小巷称为“朱子巷”。——石子路,土坯墙,出入陋巷,其形状俨然一寻常人。然其精神,穷极六合,上下千载。朱熹一生五任地方官共九年,其余时间奉祠从事讲学,一生著述800多万字,涉及文学、史学、哲学、经学、伦理学、教育学,他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着很深远的影响,他把中国文化推向了一个新高度。

    如今五夫镇的中学叫朱子学校,“朱子文化园”就座落在校园一角。“朱子文化园”里有条“朱子之路”,长71米,宽1.4米,代表朱熹14岁托孤和享年71岁。这条路共分三个阶段,各代表朱熹19岁中进士、38岁归儒、63岁理学形成的人生重要三步,路边各配有文字介绍。文化园的中央一侧,砌有一块巨幅版墙。版墙上书《朱子家训》。周末的校园异常寂静,作为一个被搁浅在这里,并不需要赶时间的过客,我坐在版墙前面的石椅上,就着石桌,认真抄写这篇《朱子家训》:

    君之所贵者,仁也;臣之所贵者,忠也;父之所贵者,慈也;子之所贵者,孝也……有德者,年虽下于我,我必尊之;不肖者,年虽高于我,我必远之……人有小过,含容而忍之;人有大理,以理而喻之。勿以善小而不为,勿以恶小而为之……

    因纯朴的千年,武夷山市五夫镇距今仍保持着历史陋巷、古屋高墙的自然风貌。又因圣人朱熹的这里存忠孝心,行仁义事,从此在五夫,所履之地,所仰之天,所俯之水,都不会再泯然众人矣。

    傍晚时分的古镇宁静安和,小镇周围大片的甘蔗林远远散着紫色的光,当地有名的特产——五夫白莲收获后留下的秋日荷塘残叶点点,大量的萤火虫从小桥下明明灭灭不时飞过。此时,我又想起了朱熹《四时读书歌》里,描写的五夫秋天:蟋蟀鸣床头,夜眠不成寐;起阅案前书,西风拂庭桂……    
Copyright © 2018 云开体育app官网(中国)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 豫ICP备13015339号-3    技术支持/铭成奇迹